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评论 | 核科普,从拉近距离开始

评论 | 核科普,从拉近距离开始

来源: 北京科技报社 发布日期:2022-09-26

“核”科技应用广泛,特别在涉及民生的能源安全方面,核电、核能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根据世界核协会的统计,2020年,全球核电总发电量达2.553万亿千瓦时,贡献了世界约1/3的低碳电力,帮助全球避免了至少29亿吨碳排放。日前在北京举行的“魅力之光”杯核科普活动10周年暨首届核工业核科普创意大赛启动仪式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波表示,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核电占比已达20%左右,全球的平均水平大约为10%。


部分发达国家的核电更是成为了最重要的电力来源,比如法国,核电比例高达70.6%。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但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仅约5%左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要低很多。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安全风险升高及“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之下,我国核电及核能的开发利用还是有一定紧迫性的。


但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公众对核电和核安全的认知水平已成为影响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公众对核电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核电发展的趋势与进程。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所作的一份《“双碳”背景下核能优势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双碳”背景下,大多数被调查者并未意识到积极有序发展核能的必要性和显著优势;超八成公众不知道我国任何一家涉核企业的名称;超九成公众无法列举出“华龙一号”等我国核电自主技术品牌;对于核能利用,公众最担心的仍然是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

00.jpg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要大力发展核电,加快核能利用,除了国家政策及项目、资金、人才的大力投入,“核”科普工作亦刻不容缓。


如何来做好核科普呢?最重要的是需要动员各方力量一起参与,特别是政府、权威专业人士、核电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平台更要扮演好各自在核科普中的角色,共同构建起系统化、专业化、高水平的核科普工作机制。同时,不仅要为公众普及日常核科学知识,更要主动发布一些我国核能利用、核电发展建设的最新信息,增加相关工作的透明度,增进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另外还应有面对突发核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将可能产生的各类“核流言”扼杀于摇篮之中。


当然,核科技属于尖端技术,从事核科普需要一定的门槛。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或核电企业等要在平时多建设专业水准较高的专家团队,能在必要时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解核知识,为公众答疑解惑。


公众对于核的陌生或“不信任”也和距离相关。距离远、接触少就容易产生“神秘感”“恐惧感”,要消除这种“神秘感”与“恐惧感”,相关部门、科普人士除了日常的讲解宣传,还可以创造条件,引导公众走进核电设施或以核为主题的科技馆,近距离了解核的知识、核电设备的构造、核电产生的原理、核电站运行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发展核电的意义。


当人们对核能、核电的认知水平提高以后,其信任度就会增加。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建设核电站的地方,不少老百姓就是在接受了核科普,并亲眼见证核电站建设及运营的全过程以后,渐渐消除了对于“核”的恐惧,增加了对核电的信任度与接受度,实现了核电站从“邻避”到“邻喜”的转变。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