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中国核电信息网  >  核安全  > “切尔诺贝利”37周年:震撼的不是灾难,而是背后敲响的核安全警钟

“切尔诺贝利”37周年:震撼的不是灾难,而是背后敲响的核安全警钟

来源:中国核电信息网 发布日期:2023-04-27

编者按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乌克兰境内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导致数十万人受到辐射的影响,约三十五万人被迫离开位于重污染区的家园,给其人生带来了深度伤害和持久影响。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7周年的今天,再次回顾那场事故,震撼的不是灾难,而是灾难背后敲响的核安全警钟。

微信图片_20230427083202.png

事件回顾


1986年4月26日凌晨,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电能供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测试开始。因设计缺陷和技术员操作失误,反应堆出现异常。1点23分40秒,技术员按下“紧急停堆”按钮。


在紧急停机启动7秒后,反应炉石墨部分功率急剧上升,核心温度过高,蒸汽压力剧增产生爆炸,瞬间将反应器2000吨的上盖炸飞,火花不断地向外喷溅,产生大量核辐射粒子的尘埃。


事故发生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灾警报。1点28分,当班值勤的28名消防队员立即出动,随后,普里皮亚季市消防队和基辅市消防队相继赶到现场,他们扑灭了汽轮发电机大厅屋顶的火灾,阻止了大火从四号反应堆大厅向三号反应堆蔓延的危险。


凌晨六点半,四号反应堆厂房内的火灾基本被控制,然而苏联官方反应迟缓,直到距切尔诺贝利1257公里之外的瑞典核电站检测到异常,拉响了辐射警报,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00.jpg

当地时间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并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


在抢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技术专家之一列加索夫录音中分析了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简单来说归纳为三个方面:人员操作、技术原理、管理体制。


在人员操作方面,违规操作是事故最直接的导火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进行的实验,其程序极其粗心和草率,缺乏应急预案。在技术原理方面,RBMK 反应堆自身就存在着重大的设计缺陷。它的物理原理使其不稳定,因此操作难度较高,需要更熟练的操作人员。核电站工程设计中也缺乏应急系统:按国际标准,应当具备至少两个应急系统,它们各自基于不同的物理原理来起到保护作用,且其中一个保护系统应当脱离操作员独立运行,不能被轻易关闭。这些在切尔诺贝利都是缺乏的。最后,整个核电站没有保护壳,没有能在最坏情况下兜底的防护能力。在管理体制方面,苏联的核能发展有十年的空白期。这导致了大干快上,追求高速完成的管理导向,留下了大量工程隐患。并且,整个核能系统有许多不同的上级。这种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开展。


事件影响


据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白俄罗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


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途径,污染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一些堪称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当地的动植物群落同样在起初的惨剧中饱受打击。多达600公顷的松树成片死亡,栖息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也无法幸免。如今,枯木残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红色森林”。事故发生至今,核电站周围四千多平方千米的隔离区依旧罕有人迹。


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后三周,为防止辐射进一步扩散,苏联派遣工作团队,耗时200多天建造了一座石棺形建筑,仓促将事发反应堆“封存”。根据世界核协会发布的报告,石棺内约有200吨放射性钴,30吨受污染的粉尘以及16吨铀和钚。


在常年自然侵蚀下,“石棺”逐渐开始出现裂缝和破损,2008年一部分外墙倒塌,于是新掩体建设被提上日程。欧洲复兴银行出资7亿多欧元支持,再加上数十个国际捐助方提供的资金,耗资约15亿欧元的新掩体于2012年开工,历时7年建设后投入使用。新石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并非一劳永逸,内部反应堆中仍然有大量残留的核废料,因此石棺内部装有相关设备,可供进行清理工作。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早已停止运营,但退役工作还在进行中。据美联社报道,预计到2064年,核电站内4个反应堆才能全部退役。

00.jpg

当地时间2021年4月15日,乌克兰,靠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废弃小镇普里皮亚季,公园里一个废弃的摩天轮。


事件后续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2600平方公里的空旷“禁区”,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敲响警钟。“这是一个充满悲伤记忆的地方,同时留存着人们克服巨大灾难后果的印记。”乌克兰环境部副部长博鲁霍夫斯基(Bohdan Borukhovskyi)对美联社说,他希望将无人区重塑为“重生之地”。


距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过去了37年。如今,新闻报道常常把这片土地描绘成野生动物的天堂。在照片中,我们能看到游荡于废弃城镇建筑之中的狐狸和在人类永久性撤离后种群壮大的野牛野马们。

00.jpg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22日,一只狐狸在距离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约3公里的废弃小镇普里皮亚季游荡。


事实上,就切尔诺贝利周遭微生物、真菌、动植物的健康状况,科学界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目前的科学研究对此尚无定论。有些科学家用人类离开后繁荣生长的野生动物为例,主张残留放射性污染的健康威胁并不显著;其他科学家却发现核放射对生物健康状况及多度产生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不论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在污染越重的地方都数量更小。


除此之外,冒险潜入切尔诺贝利禁区一度成为乌克兰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时尚。2019年,乌克兰政府宣布对外开放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打造“绿色走廊”,作为观光通道。基辅数十家旅行社都推出了“切尔诺贝利之旅”项目,游客可进入核电站周围的30公里禁区。随着2019年美剧《切尔诺贝利》播出,大量国外游客涌入。

00.jpg

当地时间2021年4月24日,乌克兰普利皮亚季,民众探访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而被废弃的城市。


尾声


37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仍被视为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这起事故直接导致30人死亡,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约有84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这场悲剧实际的受害者具体有多少难以确定,一连串的姓名掩埋在历史的灰烬中。


再次回顾历史,核安全警钟长鸣,只有牢牢树立核安全意识,增进对核安全的理解和重视,维护已有的核秩序和格局,加强监督与管理,核安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