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中国核电信息网  >  专家点评  > 王承书: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回来

王承书: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回来

来源: 中国核工业 发布日期:2022-06-27

00.jpg

从海外深造取得举世瞩目学术成就,到毅然回国,从零开始,她三次转行,肩负起国家的重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批高浓铀;从国际科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到鲜为人知的国家核事业守护者,她不计个人得失,隐姓埋名30余年,用自己的科学才华照亮了核事业来路……


01 


一路求学,成绩斐然


“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到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加入到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档案室内王承书的众多笔记本中,其中一部分是其海外深造时所写,字里行间分明可以感受得到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祖国的炽热思念。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这极致地体现在王承书身上。出身书香门第的她,一路求学无不成绩斐然。本科毕业时,荣获燕京大学的斐托斐金钥匙奖的王承书,在1941年再一次“惊艳四方”,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并前往密歇根大学深造。这些耀眼的成绩不仅为王承书一次次开启求学的全新天地,亦打破了世人对于女子刻板的印象。

00.jpg

1957年回国后的王承书


随后的15年海外深造,让王承书的才华与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也让她誉满国际科学界。1951年,王承书和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创建了以他们姓氏命名的“WCU(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轰动了世界。这个公式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之后,她又第一个证明麦克斯韦气体线性化的玻尔兹曼微分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是索南多项式,再次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巨大轰动。一时间,这个身着旗袍、身形纤弱的东方女子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前途不可限量”。


王承书让西方科学界深信,只要她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大有成就,然而她却放弃了这条道路,毅然决然踏上归国之路。


02


"年近半百 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工作,


不是件容易的事"


1956年,破除重重阻挠,王承书及家人踏上了回国旅程。而那时的王承书并不知道,此后的几十年里,她的名字与中国原子能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回国不久,王承书便面临转行。钱三强代表组织找到她,希望她能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展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理论研究。王承书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如此写道:“年近半百,开始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当时谁干都不容易,何况我在回国之前就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


为此,面对邀请,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1958年,我国第一座反应堆和第一台加速器即将建成之际,国家作出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的决定。在当时,热核聚变是国际上颇受重视的一项新能源研究工作,为了抢占前沿技术的制高点,国内积极推进。但由谁来挂帅?反复思量后,钱三强再次将目光投向王承书。那时王承书的孩子刚满8岁,她一旦接受任务不仅再次从零开始,还将奔波于市内与郊区之间,只能一周回一次家,难以照顾家人。但王承书依旧坚定地说“我愿意”。


“她就讲,我回来就要为国家做贡献,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来,所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诸葛福是王承书的学生,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回忆起老师的点滴依旧历历在目。


两年的时间,王承书凭借过人的才华,不仅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还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相关科研骨干。正当她准备在国际热核领域的竞赛中更进一步时,她突然从国际核物理学领域彻底消失了……


1961年,兰州铀浓缩厂刚刚建成不久,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在华所有专家,正处于攻坚期的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陷入困境。但研制原子弹,就必须要掌握浓缩铀-235这项核心技术。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再一次转行,攻克浓缩铀这项技术难关。但这一次转行不同于前两次,不仅将面临专业上的种种困难,她还需要隐姓埋名一辈子,告别其活跃多年的国际科研交流舞台,但王承书依旧还是说出了三个字:“我愿意”。


03


靠着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


进行分离理论的研究和计算


从接到任务那天起,王承书的名字就从国际理论物理学界消失了,她再也没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技术论文,即便是内部刊物和工作报告,也很少署名。她来往于北京和大西北之间,在集体宿舍一住就是近20年。


攻克气体扩散理论,需要进行海量计算和试验验证。王承书的学生诸旭辉回忆道:“那时候计算设备落后,她就靠着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进行分离理论的研究和计算。”凭借雄厚的基础理论、严谨的科学态度、拼命的工作精神,王承书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先后解决了数百个理论问题、工艺问题等。


1964年初,高浓铀投入生产,这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成功的关键。大家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报告出来了,王承书紧皱的眉慢慢舒展开,脸上也露出了笑容。“那一刻大家就知道成功了!”


1964年1月14日,我国第一批高浓缩铀诞生,为原子弹成功研制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证。王承书带领团队产品交付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


此后的几十年,王承书作为我国核燃料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将全部精力致力于该领域的发展,筑牢我国核事业基石。

00.jpg

工作中的王承书


04


全部存款,


捐给了“希望工程”、交了党费


工作上的王承书严谨、细致,犹如拼命三郎。而生活中,她温柔贤淑,平易近人,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生活更是简单朴素。一双塑料凉鞋穿两三年,一件蓝灰色上衣穿了又洗,洗了又穿。但是在交党费、帮助他人时却从不吝惜。


1961年,王承书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天起,她就把每月280余元工资里的200元用来交党费,剩下的几十元钱里,还要拿出一部分去资助学术活动和生活困难人员。有人劝她:“王先生你不能这么交,你还得生活呀。”王承书说:“我既然加入了党,就要给党做贡献。”王承书每年200元党费坚持了十余年。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病逝,她在遗嘱中写道,将个人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送给核理化院;积攒的1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存款7222.88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组织。


文章摘编自《烙印在时光中的明星》。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